尤今博客
北京接受访问
【北京接受访问】
2016年 11月初到北京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接受记者李红的访问。
以下,是记者李红发表的访问稿全文: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红)
” 白先勇通过《父亲与民国》纪念父亲,是孝子;尤今以《父亲与我》写父亲的抗战历史,是孝女。”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专题研讨会上,听到点评人这样分析,仔细聆听的尤今不时频频点头,神色甚是欣慰。
尤今是一位非常温婉的女士,采访她时,她亲切随和。聊着聊着,一扭头,还偶尔会展露她甜美的笑容。尤今是第二次参加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谈到此次大会的作用时,她说大会为全球华文作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她还告诉记者,华文作家讲中国故事,应传递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尤今还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她说,现在全球范围内 ” 汉语热 ” 不断升温,令海外的华文作家提升了中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正当其时。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原名谭幼今,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她至今对父辈注重忠孝礼义的传统记忆深刻。当年为了慰籍祖父的思乡之情,每隔一段时间,父亲都会带爷爷去华人聚居的商业街,为爷爷买他喜欢吃的家乡小吃,他们小孩子都跟着,但是买什么都以爷爷意见为主,只有老人吃完了,小孩子才可以吃。全家在一起吃饭时,最好的鸡腿也是留给老人的。至今,她们家依然保留着这个孝顺的传统。
尤今自小享受着华人家庭温柔的母爱和坚实的父爱。在她的小品文《炊烟袅袅岁月长》中,她这样回忆道,” 坐在厨房里看母亲烹饪,一直是我的最爱。”” ‘ 沙沙沙’的声响,伴着菜肴的香味,飞满了整间厨房。” 她 ” 强烈地感受到家的温馨。”
尤今的父亲二战后曾经创办华文报刊,她在一大堆书报刊中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八岁时由于生计原因,尤今全家在叔父帮助下南迁,在新加坡落叶生根。小学五年级,尤今向报馆的学生园地栏目投出了第一篇作品《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从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后,1973 年,尤今受聘于国家图书馆目录部门,每天整理书籍,阅读书籍,成为她的工作和生活。尤今说,有时候看不完的书,就带回家去看。遨游在书海,她如鱼得水,尤今笑称,自己的兴趣与工作得到了很好的结合。1976 年,由于热爱记者工作,她转入新加坡的华文报馆《南洋商报》,担任特写记者。她说,这段时间,她采写过如今已经不存在的梳头婆、人力车等行业,记录了新加坡社会转型的变迁。这几年记者生涯对于尤今日后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今于 1981 年转入教育界,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开始写作。1991 年,尤今荣获第一届《新华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报告文学等 170 多部作品。其中,《另一种 ” 赞美 “》等散文还入选了中国语文教材。尤今善于通过现实生活掇取素材,启发读者向善、向上。
尤今擅长写游记,也酷爱旅游,她曾到访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创作出许多游记作品,她表示,旅行中通过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等,来了解一个国家。在她的游记中,常常以人物作为描写重点,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梁羽生先生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 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
2015 年,尤今将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写下的七万多字战地日记整理成《父亲与我》正式出版。她告诉记者说,在两年余的整理时间里,她的心思在父亲(谭显炎)的战地日记上兜兜转转。在那已经发黄的纸张上,她看到了一个为了捍卫国土而豁出性命的勇士、一个大敌当前而临危不乱的战士、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智者……
尤今的父亲谭显炎 1940 年从马来西亚飞赴中国大后方重庆,接受重庆军校为期两年的军事训练。军训结束后,辗转到马来亚美罗山上度过两年三个月危机重重而又无比艰苦的军旅生涯,在出生入死的每一天都坚持写日记。尤今说,父亲记战地日记,当有敌人来袭时,就将日记埋在土里。在尤今父亲生前,许多人要求他将回忆录出版,她父亲总是说:” 等等吧,等等吧!” 尤今说,她看到父亲长时间不断地修改、润饰。每隔一段时间,便看到父亲取出厚厚一叠原稿,在上面画线,重写。她感慨,” 这一等,就等了一辈子。” 尤今说,父亲去世后,她决定帮父亲完成这个重要遗愿。因为父亲的回忆录,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历史的;如果她没有把它好好地整理出来,不但对不起父亲,也对不起历史。” 尤今说写作《父亲与我》,是抛砖引玉之举,她希望其他抗日志士的后代,也能将他们父辈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写出来,帮助下一代了解先辈英勇的抗敌史实。
尤今成都演讲报道
尤今成都演讲
著名作家尤今做客成电讲坛分享《人生的风景》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因作品言语精辟而又富含人生哲理被广大读者熟知的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近日走进成电讲坛,与师生畅谈她100多次异国旅行过程中的认知和思索。
“求真求实,大气大为,气势磅礴,博览群书!”讲座伊始,尤今女士对清水河校区图书馆的评价博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接着,她从九月份刚刚结束的埃塞俄比亚之旅为起点,引出讲座的主题《人生的风景——边走边思索》。
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作品《枫桥夜泊》中出现的著名景点——寒山寺,如今坐落在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作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怀着对寒山寺的向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不允许自助游的情况下,尤今与新加坡作家协会的朋友们结伴而行,一睹寒山寺的风采,同行的还有几位外国友人。他们对于中国人的兴奋表示很不理解,“你们为什么如此钟情这所破落的庙宇?”尤今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别,从旅行中就能体现出来,知与不知,对旅行的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我今年九月份刚刚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埃塞俄比亚之旅。第一次到这个国家,那里的人没有卑微与怯懦,而是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们是唯一不曾被西方列强攻占为殖民地的国家。最自由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历法比国际公历晚了七年零八个月,而且他们一年有十三个月,第十三个月只有五天。所以今年七月份我去的时候,他们在开毕业典礼,然而条幅上却写着2009年毕业生,这着实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于是就问他们其中一个学生,才知道他们的时间与我们完全不同。而我因为事先不知道,导致好几次与他们约好时间见面却都等不到人。”尤今介绍说,埃塞俄比亚有80多个不同的部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其中最有趣的是盘唇族,上世纪七十年代它被英国探险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前往斯里兰卡旅行时,她发现斯里兰卡的厕所都非常干净,在她借住的人家每周都固定在周日进行一次大扫除,每天都会定时清理花园和后院,孩子们也从小养成了好习惯。斯里兰卡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国度,但全世界1031个世界文化遗产中,它就占了8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锡吉里耶狮子岩,整个结构就是一头雄狮,保留着古代的王座与许多精美的壁画,尤今为了一睹她的风采,实地体验了当地特有的“拉人上山”。
连续四年蝉联餐饮业奥斯卡奖项的Noma餐厅坐落于丹麦,每天只接待六十位顾客,为了满足尤今女士“吃货”的心愿,她提前三个月预定,终于订到了梦寐以求的座位,还有幸采访了餐厅的主厨,也是这家餐厅的主人——雷哲皮先生。他的父母本是马其顿人,移民到了丹麦,“我和我的家一无所有,我要无所不有”。“放胆梦想,全力以赴,美梦落实,绝不松懈”是他的座右铭,也是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的他。
巴勒斯坦、菲律宾、海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奇异之处,没有到过的人无法想象。尤今一一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前往世界其他国家的奇妙之旅。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同学问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是否有遗憾时,尤今女士说道:“人生就像是单程车,是有去无回的,所以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全力以赴,问心无愧,只要努力过,我的心里就没有遗憾。”还有同学问道:“您的游记里有许多好的故事,请问您是怎样发掘到这些有趣的故事的呢?”尤今女士说:“旅行的心态和目的决定了你能够得到些什么,旅行更深远的意义就是要看到一个国家的情况,这样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站起来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旅行能丰富自己的经历,也能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尤今简介:
尤今,原名谭幼今,为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曾任职于国家图书馆和报界,也曾执教于中学和初级学院,现专事写作。
尤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78部(86部在新加坡出版,另92部作品分别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出版)。1991年,获颁首届“新华文学奖”。1996年,尤今获颁第一届“万宝龙——国大艺术中心文学奖”。2009年,荣获新加坡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奖项“国家文化奖”。2016年,荣获南大校友成就奖。目前为中国上海《新民晚报》、广州《家庭》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及学生周报《逗号》撰写专栏。尤今的作品每年都被新加坡多所学校选为课外辅助读本,她的作品也成为许多大学研究生的研读本。
尤今酷爱旅行,迄今已将足迹印在地球上100余个国家。对于她来说,地球犹如一座大厦,大厦里每户人家的大门,她都渴望能够叩一叩。
南大校友成就奖
尤今于15-10-2016 获颁【南洋校友成就奖】
尤今感言
南洋校友成就奖的颁发,不但肯定了学子长期不懈的努力,也巩固了校友与母校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它时时刻刻提醒着莘莘学子,毕业之后,不论你身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一个领域做出大努力,你的母校,都在你的背后,默默地热切地关注着你,那样的感觉,非常温馨。如果说母校是学子身上的一个烙印,那么,南洋校友成就奖便是烙印上的釉彩。釉彩所发出的亮泽,深切地让校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
南大是母亲河,毕业生都是母亲河分出去的溪流。小溪里所有的养分,都取之于母亲河。更明确地说,南大毕业生学问的根底、价值观、信念、力求上进的精神,全都源于母校的熏陶和栽培。小溪,不论流向哪里、不论流得多远,永永远远都带着母亲河的气息。
衷心感谢当年南洋大学许多学问根底深厚的教授,通过敬业乐业的精神,在各个层面为我扎稳文字的基础、为我熔铸人生的信念。比如,念荣誉学位时,指导我完成论文的杨松年老师,他“一步一脚印”那种严谨的治学方式和力求完美的行事态度,就给了我铭记终生的影响。此外,对文学抱有极高热忱而又多方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胡楚生老师 、讲课天马行空而妙趣横生的皮述民老师、学问根底深厚而诲人不倦的李孝定老师,等等,都在不同的层面上,给予我深刻的影响。
“人尽其才”,是南大坚如磐石的教育精神;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环境、出类拔萃的师资、安定恬静的学习氛围,使莘莘学子得以专心钻研学问。毕业后的学子,清楚地知道,每一个迈出去的脚步,都印着母校的影子;每一分在各个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都带着感念校恩的情愫。
在我认为,努力,不是一时一刻的事;努力,也不是囿限于校园里的事;所有进入各大领域的任职或发展的毕业生,都应该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生不懈的追求;上了一层楼之后,还得再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
尤今《亲爱的碗》已经出版
小品文集《亲爱的碗》已经由玲子传媒出版了。
对于我来说,文字就犹如一只多彩的碗,我用它来盛放人生甜酸苦辣各种味道。现在,我把这只《亲爱的碗》献给读者,衷心希望大家也能尝及碗中百味。
《亲爱的碗》这部小品文集,收录了60则小品文。
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种瓜得瓜》,记述11则爱的故事,亲情、友情、国情,都涵括在爱的范畴内;第二辑《变通哲学》,畅述10则有关生活的小故事,体现的是贴近人心的生活情趣;第三辑《百宝锅》,叙述9则有关饮食的趣味故事,许多宝贵的人生道理,就不动声色地蕴藏在袅袅炊烟里;第四辑《羊的启示》,通过13则趣味满溢的旅游故事,道出足履天涯的心声;第五辑《旧欢如梦》,抒写 17 则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的轶事。
60 个故事,60 种感动。
书中多篇文章曾发表于中国各大报刊杂志。
《亲爱的碗》序文如下:
《亲爱的碗》自序
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我和女儿,怀着肥硕的欢喜,在莫斯塔尔(位于波斯尼亚境内)的老城区里慢慢逛、细细看。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摆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堕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店东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恐怕嗓门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每一只碗都极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环肥燕瘦,各有秋千,此刻,取舍竟是如许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见山是山”的人生阶段了。一切的一切,只要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回返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回返伦敦不久,便野人献曝般呼朋唤友前来用餐。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来和多彩陶碗进行搭配,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
又再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
“从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
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对于处在“见山是山”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必交的学费。
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多不胜数;而这些“昔日的宝贝”,都曾经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漫漫长长这许多年,对我而言,波斯尼亚的多彩陶碗就和其他多如繁星的纪念品一样,是稍纵即逝的过眼云烟。
天长地久的,唯有文字。
文字,就犹如一只多彩的碗,我用它来盛放人生甜酸苦辣各种味道。
现在,把这只《亲爱的碗》献给读者,衷心希望大家也能尝及碗中百味。
《亲爱的碗》这部作品,收录了60则小品文。
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种瓜得瓜》,记述11则爱的故事,亲情、友情、国情,都涵括在爱的范畴内;第二辑《变通哲学》,畅述10则有关生活的小故事,体现的是贴近人心的生活情趣;第三辑《百宝锅》,叙述9则有关饮食的趣味故事,许多宝贵的人生道理,就不动声色地蕴藏在袅袅炊烟里;第四辑《羊的启示》,通过13则趣味满溢的旅游故事,道出足履天涯的心声;第五辑《旧欢如梦》,抒写 17 则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的轶事。
书中多篇作品,曾为中国报章与杂志所刊载。
衷 心 感 谢 玲 子 传 媒 私 人 有 限 公 司 的 董 事 经 理 陈 思 齐 女 士 与 执 行 董 事 林 得 楠 先 生 , 他 们 已 为 我 出 版 和 再 版 了 2 0 部 作 品 ( 包 括 : 4 部 小 说 集 《 异 乡 情 缘 》 、《 听 , 青 春 在 哭 泣 》 、《 飞 鱼 在 天 》 和《金 色 的 袋 鼠》;2 部 袖 珍 小 品 集《 伤 心 的 水 》 和 《 金 牙 签 》;
2 部 游 记 《 枪 影 内 的 温 情 》 和 《 缤 纷 城 事 》;8 部 小 品 文 集 《 沙 漠 彩 虹 》 、 《 豆 花 不 撒 谎 》 、 《 亲 爱 的 青 蛙 》 、《 大 地 的 耳 朵 》、《 五 彩 箫 声》、《 走 路 的 云 》、《 释 放 快 乐 》、《蝴蝶人生》); 1 部 散 文 集 《 永 远 的 街 灯 》,2016年,他们还推出了我的 3 部小品选集《细读世上人》、《悦读人间情》和《品读天下事》。现 在 , 再 为 我 出 版 这 部 小 品 文 集《亲爱的碗》。他 们 巨 细 靡 遗 地 追 求 完 美 的 精 神 、 缜 密 周 全 的 行 事 方 式 、 如 箭 出 弦 的 办 事 速 度 , 在 在 都 为 我 们 双 方 的 合 作 谱 出 一 阙 阙 圆 融 完 满 的 美 好 篇 章 。
新著《亲爱的碗》进行校对
尤今与您有约
【尤今与您有约】
——来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
“以微笑面对人生,以爱心拥抱世界”——这是本地作家尤今的座右铭。
迄 2016年2 月,尤今已经在新加坡、中国内地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出版了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77部。她目前为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报刊杂志撰写专栏。
酷爱旅行的她,已把足迹印在世界上100余个国家上。
读过她生动活泼而意义隽永的作品后,你是否想和她面对面地交谈呢?
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为“2016年阅读节”而主办的《尤今与您有约》,详情如下:
主持:联合早报专栏作家虎威先生
日期:05-06-2016 (星期日)
时间:2 pm – 3.30 pm
地点: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1楼,中央公共图书馆展览区
报名方式:有意出席者,请将名字和出席人数电邮至readsingapore@nlb.gov.sg
入场免费,欢迎出席。
电台访谈
家里的语言
读了美国诗人白雪丽(Shelly Bryant)今天发表于《联合早报》的短文“家里的语言”,十分感动。
啊,家里的语言。
这位定居于新加坡长达20余年的美国诗人,把新加坡当作学习华文的基地,投进了方块字辽阔的大海洋里,从此“深陷其中”,对华文这优美的语言痴恋不已。如今,华文已经成了她犀利无比的“武器”,她以华语发表演讲,以华文从事翻译工作;日日与华文为伍而乐不可支。
反观新加坡的莘莘学子,把“家里的语言”看成是“外星人语言”者,大不乏人。
以下,是白雪丽“家里的语言”全文:
《联合早报——18-05-2016》
家里的语言
白雪丽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在新加坡受邀参与“2016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的活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用华语来演讲。
我从来没上过正规的华文课,通过自学,听和读,我都没什么问题,但我比较习惯用口语,所以,那天,对着数百名观众而得用“正式”的华语来发表演讲,我心情十分紧张。
2016年4月22日至25日,我四次上讲台演讲,话题包括我学习华文的过程、我所涉及的翻译工作、和我从事诗歌创作这几大元素。
谈到翻译工作时,我跟听众分享我怎么在中国大陆认识企鹅出版社的编辑,然后,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大陆作家的文学作品。
四天的活动结束后,我才遗憾地发现,演讲时,我竟然没有提到我如何与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品缔结缘分。2013年,我已翻译过两三本书,还有不少的短篇小说、诗歌等等。当时,新加坡的出版社 Epigram Books 已经开始把本地的文学作品从华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翻译成英文。出版社的老板黄为忠(Edmund Wee)找上我,问我愿不愿意翻译周粲的短篇小说集。我当然很乐意,于是,这就成了我和 Epigram Books 携手合作一个美好的开始。
迄今为止,我和Epigram Books 已经合作翻译了四本书,一本是周粲的微型小说,另外三本是尤今的游记和传记;同时,我也为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委员会翻译了邱菽园的六十多首古诗。
很多新加坡读者和作者都好奇地问我:新加坡文学作品会不会特别难以翻译。对我来说,一点都不会。相反的,我一直觉得本地的作品比其他国家的作品容易翻译。这倒不是因为新加坡的文学作品不如中国大陆、台湾或香港的。事实上,这和作品本身无关;而是因为我在新加坡旅居长达二十多年,新加坡用的华文就是我所熟悉的华文。我在这里开始我的学习之旅,这里的文化氛围(包括西方文化)也让我感到最自在。对我而言,新加坡是我的家,所以,理所当然的,翻译新加坡的华文作品,我也感到最得心应手。坦白说,每次受邀翻译新加坡的华文文学作品时,我都特别高兴,因为这是我感到最自然的华语;能多听,多说“家里的语言”,感觉很舒服。
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翻译本地的华文文学作品。
“永远的街灯”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