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6

尤今成都演讲报道

 尤今成都演讲

 著名作家尤今做客成电讲坛分享《人生的风景》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因作品言语精辟而又富含人生哲理被广大读者熟知的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近日走进成电讲坛,与师生畅谈她100多次异国旅行过程中的认知和思索。

 “求真求实,大气大为,气势磅礴,博览群书!”讲座伊始,尤今女士对清水河校区图书馆的评价博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接着,她从九月份刚刚结束的埃塞俄比亚之旅为起点,引出讲座的主题《人生的风景——边走边思索》。

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作品《枫桥夜泊》中出现的著名景点——寒山寺,如今坐落在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作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怀着对寒山寺的向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不允许自助游的情况下,尤今与新加坡作家协会的朋友们结伴而行,一睹寒山寺的风采,同行的还有几位外国友人。他们对于中国人的兴奋表示很不理解,“你们为什么如此钟情这所破落的庙宇?”尤今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别,从旅行中就能体现出来,知与不知,对旅行的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我今年九月份刚刚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埃塞俄比亚之旅。第一次到这个国家,那里的人没有卑微与怯懦,而是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们是唯一不曾被西方列强攻占为殖民地的国家。最自由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历法比国际公历晚了七年零八个月,而且他们一年有十三个月,第十三个月只有五天。所以今年七月份我去的时候,他们在开毕业典礼,然而条幅上却写着2009年毕业生,这着实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于是就问他们其中一个学生,才知道他们的时间与我们完全不同。而我因为事先不知道,导致好几次与他们约好时间见面却都等不到人。”尤今介绍说,埃塞俄比亚有80多个不同的部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其中最有趣的是盘唇族,上世纪七十年代它被英国探险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前往斯里兰卡旅行时,她发现斯里兰卡的厕所都非常干净,在她借住的人家每周都固定在周日进行一次大扫除,每天都会定时清理花园和后院,孩子们也从小养成了好习惯。斯里兰卡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国度,但全世界1031个世界文化遗产中,它就占了8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锡吉里耶狮子岩,整个结构就是一头雄狮,保留着古代的王座与许多精美的壁画,尤今为了一睹她的风采,实地体验了当地特有的“拉人上山”。

 连续四年蝉联餐饮业奥斯卡奖项的Noma餐厅坐落于丹麦,每天只接待六十位顾客,为了满足尤今女士“吃货”的心愿,她提前三个月预定,终于订到了梦寐以求的座位,还有幸采访了餐厅的主厨,也是这家餐厅的主人——雷哲皮先生。他的父母本是马其顿人,移民到了丹麦,“我和我的家一无所有,我要无所不有”。“放胆梦想,全力以赴,美梦落实,绝不松懈”是他的座右铭,也是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的他。

 巴勒斯坦、菲律宾、海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奇异之处,没有到过的人无法想象。尤今一一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前往世界其他国家的奇妙之旅。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同学问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是否有遗憾时,尤今女士说道:“人生就像是单程车,是有去无回的,所以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全力以赴,问心无愧,只要努力过,我的心里就没有遗憾。”还有同学问道:“您的游记里有许多好的故事,请问您是怎样发掘到这些有趣的故事的呢?”尤今女士说:“旅行的心态和目的决定了你能够得到些什么,旅行更深远的意义就是要看到一个国家的情况,这样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站起来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旅行能丰富自己的经历,也能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尤今简介:

 尤今,原名谭幼今,为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曾任职于国家图书馆和报界,也曾执教于中学和初级学院,现专事写作。

 尤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78部(86部在新加坡出版,另92部作品分别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出版)。1991年,获颁首届“新华文学奖”。1996年,尤今获颁第一届“万宝龙——国大艺术中心文学奖”。2009年,荣获新加坡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奖项“国家文化奖”。2016年,荣获南大校友成就奖。目前为中国上海《新民晚报》、广州《家庭》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及学生周报《逗号》撰写专栏。尤今的作品每年都被新加坡多所学校选为课外辅助读本,她的作品也成为许多大学研究生的研读本。

 尤今酷爱旅行,迄今已将足迹印在地球上100余个国家。对于她来说,地球犹如一座大厦,大厦里每户人家的大门,她都渴望能够叩一叩。

向日葵心态

《读者》

《读者》2016年第19期(10月份)

向日葵心态

尤今

新加坡14岁的少女陈莉宣,课余常常到家人经营的摊子上帮父亲用机器榨取甘蔗汁。这一天,很不幸地,她的右手掌不慎绞进快速转动的机器中,拇指、食指和中指硬生生地被绞断了,掌骨也碎了。原本碧绿悦目的甘蔗汁,转瞬就变成了狰狞可怖的猩红色。那天,刚好是冬至,母亲已在家里准备好甜滋滋的汤圆,愉悦地等着父女俩回来共享,万万没有想到,等来的竟是这样一个血淋淋的坏消息。

经过急救之后,食指和中指未救回;医生将右脚趾切下,驳接为右拇指。

陈莉宣的祖母含泪说道:“孙女乖巧懂事,意外发生时,很镇定,连一滴眼泪也没掉,到了病房后,才哭了一场。”然而,最让我惊叹的,不是她不哭的极端坚强,而是她以平常心面对厄运的那种充满阳光的“向日葵心态”。

意外发生后,她的父亲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一直无法再开摊做生意。那个他赖以养家糊口的榨甘蔗机,成了他心中的魑魅魍魉。是陈莉宣,勇敢地让父亲返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她亲自带他去开摊子,在他面前重新启动那台带给她巨大灾难的机器,当绿色的甘蔗汁像小小的山泉一样流泻出来时,她脸上的笑容饱满灿烂,一如向日葵。才14岁,便已展示了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智大勇。

当厄运给肉体和精神带来无可弥补的巨大伤害后,一般人都选择逃避——不去想、不去看、不去接触;当逃避不了的时候,他们也许会陷入抑郁中,万劫不复。

然而,陈莉宣选择冷静地面对。

机器不是洪水猛兽,心里的恐惧才是。唯有克服了心理障碍,日子才能如常地过下去。

不快乐的蛹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16-10-2016

 不快乐的蛹

                  作者:尤 今

   坐在我面前的,是个眉头轻锁的少女,她很努力地控制着晃动在眸子里的眼泪,不让它掉落下来。

   “妈妈完全不了解我的想法,也从来不尝试去了解;她一厢情愿地要我照着她的方式去生活,有时,我觉得她连每秒我要吸入多少空气都想控制!”

  她的母亲是我远房姻亲,不能忘记十多年前初婚时造访她的情形。

  坐在厅里,她那张不苟言笑而显得过分严肃的脸,看起来好像是工匠不小心雕坏了的一个塑像。第一句话居然问我什么时候辞职,我反问她干吗要辞职,她认真不苟地说:“结婚后,不是应该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吗?”我暗暗心惊:居然还有如此食古不化的人!见我不语,她现身说法:“你看,我是个会计师,可是,女儿一出世,我便辞去了薪金优厚的工作,当个全职母亲;你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地照顾你的孩子,便没有当母亲的资格!”我唯唯诺诺,不予置评。甲苦心营造的乐园,可能是乙受苦的囹圄。这道理,浅显得我不愿白费唇舌。

  之后,我做了母亲,老大、老二、老三相继出世,而我,依然坚守工作的岗位。在教育孩子上,我坚持着某些重要的原则,我刻意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快乐地成长,孩子是泥,我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模子,只要能够成形,是方是圆、是长是扁,随他们。

  我那姻亲不同,她要她的女儿是不方不圆不长不扁、恰恰好的那种十全十美型。她放弃专业,改行当“雕塑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会弹琴、会跳舞、能绘画、能游泳、兼通三语、精通电脑的完美形象,但是,她忘了放入一个最重要的元素:细腻的爱心。

  这少女,明明白白的是一只不快乐的蛹。她的母亲是丝,长年长日紧紧地缠她。

  可以预见,这蛹,一旦化蝶,将会飞得远远的,永不回头,永不。

仅此一次

广州日报

23-10-2016

仅此一次

尤今

非常喜欢吃某个摊子的鱼丸面。鱼丸弹性够、鱼味浓;面条清爽适口、不粘不腻,两者配搭得天衣无缝,百吃不厌。最近,再去光顾时,千不该万不该,居然让我看到了摊主一个令人极端恶心的小动作。他当时身着短裤,小腿上那一大片红红的痱子清晰可见,也许是奇痒难当,他伸手去搔,搔了好几秒后,居然便“赤手空拳”地去抓那肥白可爱的鱼丸。

我差一点昏了过去。

从此,罢吃。

好友知悉,笑道:“也许,他就失误这么一次,你怎么就轻易地判他死刑了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古训不是早已有之?”

其实,许多大错铸成,正因为人们小觑了这仅仅的一次。人人都抱着侥幸的心理,嘿,才一次罢了,怎么会那么巧被撞见、被查到、被发现、被抓着、被逮住呢?偷食禁果的、偷泅赌海的、偷试毒品的、偷窃东西的,通通都以同样的心理来为自己壮胆。

结果,仅仅一次,便成了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伤痕。他们哀哀悲叹:“为什么我那么倒霉呢?”

实际上,那“仅仅的一次”,只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幸运过关,这个“第一次”,可能便是以后“无数次”的“滥觞”了。

 

南大校友成就奖

IMG_7203

尤今于15-10-2016 获颁【南洋校友成就奖】

 尤今感言

南洋校友成就奖的颁发,不但肯定了学子长期不懈的努力,也巩固了校友与母校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它时时刻刻提醒着莘莘学子,毕业之后,不论你身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一个领域做出大努力,你的母校,都在你的背后,默默地热切地关注着你,那样的感觉,非常温馨。如果说母校是学子身上的一个烙印,那么,南洋校友成就奖便是烙印上的釉彩。釉彩所发出的亮泽,深切地让校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

 南大是母亲河,毕业生都是母亲河分出去的溪流。小溪里所有的养分,都取之于母亲河。更明确地说,南大毕业生学问的根底、价值观、信念、力求上进的精神,全都源于母校的熏陶和栽培。小溪,不论流向哪里、不论流得多远,永永远远都带着母亲河的气息。

衷心感谢当年南洋大学许多学问根底深厚的教授,通过敬业乐业的精神,在各个层面为我扎稳文字的基础、为我熔铸人生的信念。比如,念荣誉学位时,指导我完成论文的杨松年老师,他“一步一脚印”那种严谨的治学方式和力求完美的行事态度,就给了我铭记终生的影响。此外,对文学抱有极高热忱而又多方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胡楚生老师 、讲课天马行空而妙趣横生的皮述民老师、学问根底深厚而诲人不倦的李孝定老师,等等,都在不同的层面上,给予我深刻的影响。

“人尽其才”,是南大坚如磐石的教育精神;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环境、出类拔萃的师资、安定恬静的学习氛围,使莘莘学子得以专心钻研学问。毕业后的学子,清楚地知道,每一个迈出去的脚步,都印着母校的影子;每一分在各个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都带着感念校恩的情愫。

在我认为,努力,不是一时一刻的事;努力,也不是囿限于校园里的事;所有进入各大领域的任职或发展的毕业生,都应该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生不懈的追求;上了一层楼之后,还得再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

香蕉里的爱与恨

《读者》[极品美文]

 2016年第16期

 香蕉里的爱与恨

尤今

    著名作家蔡珠儿在散文“香蕉之死”说了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

    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希腊朋友瓦西勒斯告诉她的。

    以前在希腊,香蕉是异国风味的昂贵水果,只有克里特岛产一点,大部分从非洲老远运来,等辗转运抵他所住的小城,蕉皮早已乌黑瘀伤,价格却毫不疲软。有一天他父亲发薪水,买了一串香蕉回来,很快就被分光,最后剩下一条,他和妹妹追着抢,不惜大打出手,他扯着妹妹的头发喊“小偷”,妹妹也狠狠踢他,大叫“强盗”。父亲闻声赶来,勃然大怒,赏了小偷和强盗各一巴掌,把那条香蕉狠狠踩烂。

    读到这儿,我忍不住被蔡珠儿生蹦活跳的文字逗笑了,但是,笑意还在唇边荡漾,泪光却已悄然闪出。

    我想起了好友阿舒。

    阿舒在家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家七口,苦苦地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租了一个房间,却常常交不出房租。房东的目光像秤砣,把阿舒一家人的心压得沉甸甸的。

    六岁的阿舒,常常挨饿,瘦得像根柳条。妈妈告诉她,如果太饿了,便去喝水,胃囊灌饱了水,便不会疼痛了。那天,当饥饿的感觉再度化成刀子一寸一寸地凌迟着她的胃囊时,她溜进了厨房。厨房里氤氲着一股甜香的气息,她仰头上望,在壁橱的把手上,高高地挂着一串黄到了巅峰状态的香蕉,非常饱满、非常诱惑。她贪婪地看着,连眸子也泌出了唾液。就在这时,房东迈了进来。冷冷地瞅了她一眼,当着她的面,摘下一根香蕉,剥开蕉皮,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少不更事的阿舒,呆呆地站着、傻傻地看着。饿坏了的她,奢望一个善意的施舍。房东慢条斯理地吃完后,将不谙世事的香蕉皮朝她抛去,空荡荡的香蕉皮,带着一丝残存的香气,落在她赤裸裸的脚背上,柔软而又冰凉。房东俯首看她,荡在眸子里的笑意,轻蔑而又刻薄。她说:“你去,叫你妈还房租。房租还了,我便赏你一条香蕉。”说着,又刻意摘下了一条香蕉,从窗口丢了出去,恶狠狠地说:“告诉你妈,如果再过几天房租依然不还,你们一家便像这条香蕉一样,滚出屋子,到街头去睡。”

    阿舒早熟,这件让她备受侮辱的事,成了她日后拼死奋斗的驱策力。

    日后当上了会计师的她,忆述这桩让她受伤的往事时,声音里还饱饱地含着泪水:

    “房东把房间连同自己的舒适和隐私一起租出去,图的,不就是房租吗?我们常常拖欠房租,肯定也影响了他们的生计。错在我们,她给我们白眼和冷脸,是我们咎由自取,怪不得她。但是,她在厨房里恣意而冷酷地践踏一个无辜小孩的自尊,却是一种精神的虐待。”

    如今,阿舒在自家后园里栽种了好几株香蕉树。她努力浇水除虫施肥,树则卖力结出丰美肥硕的香蕉。她大串小串地捎着、提着,送给张三李四、甲乙丙丁。香蕉柔润香甜,大家交口赞誉,她笑嘻嘻地说道:“分享,就是福啊!”

    阿舒认为穷困唯一的“克星”便是教育,所以,常常捐款给学校,资助贫家子弟升读大学。

    当年,那一条飞出窗外的香蕉,并没有在磕磕碰碰的艰苦岁月里转化为一支伤人的暗箭或一把捅人的匕首;反之,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它化成了一颗温柔的爱心。

    愚者与智者的分野,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