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6
向日葵心态
《读者》
《读者》2016年第19期(10月份)
向日葵心态
尤今
新加坡14岁的少女陈莉宣,课余常常到家人经营的摊子上帮父亲用机器榨取甘蔗汁。这一天,很不幸地,她的右手掌不慎绞进快速转动的机器中,拇指、食指和中指硬生生地被绞断了,掌骨也碎了。原本碧绿悦目的甘蔗汁,转瞬就变成了狰狞可怖的猩红色。那天,刚好是冬至,母亲已在家里准备好甜滋滋的汤圆,愉悦地等着父女俩回来共享,万万没有想到,等来的竟是这样一个血淋淋的坏消息。
经过急救之后,食指和中指未救回;医生将右脚趾切下,驳接为右拇指。
陈莉宣的祖母含泪说道:“孙女乖巧懂事,意外发生时,很镇定,连一滴眼泪也没掉,到了病房后,才哭了一场。”然而,最让我惊叹的,不是她不哭的极端坚强,而是她以平常心面对厄运的那种充满阳光的“向日葵心态”。
意外发生后,她的父亲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一直无法再开摊做生意。那个他赖以养家糊口的榨甘蔗机,成了他心中的魑魅魍魉。是陈莉宣,勇敢地让父亲返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她亲自带他去开摊子,在他面前重新启动那台带给她巨大灾难的机器,当绿色的甘蔗汁像小小的山泉一样流泻出来时,她脸上的笑容饱满灿烂,一如向日葵。才14岁,便已展示了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智大勇。
当厄运给肉体和精神带来无可弥补的巨大伤害后,一般人都选择逃避——不去想、不去看、不去接触;当逃避不了的时候,他们也许会陷入抑郁中,万劫不复。
然而,陈莉宣选择冷静地面对。
机器不是洪水猛兽,心里的恐惧才是。唯有克服了心理障碍,日子才能如常地过下去。
不快乐的蛹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16-10-2016
不快乐的蛹
作者:尤 今
坐在我面前的,是个眉头轻锁的少女,她很努力地控制着晃动在眸子里的眼泪,不让它掉落下来。
“妈妈完全不了解我的想法,也从来不尝试去了解;她一厢情愿地要我照着她的方式去生活,有时,我觉得她连每秒我要吸入多少空气都想控制!”
她的母亲是我远房姻亲,不能忘记十多年前初婚时造访她的情形。
坐在厅里,她那张不苟言笑而显得过分严肃的脸,看起来好像是工匠不小心雕坏了的一个塑像。第一句话居然问我什么时候辞职,我反问她干吗要辞职,她认真不苟地说:“结婚后,不是应该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吗?”我暗暗心惊:居然还有如此食古不化的人!见我不语,她现身说法:“你看,我是个会计师,可是,女儿一出世,我便辞去了薪金优厚的工作,当个全职母亲;你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地照顾你的孩子,便没有当母亲的资格!”我唯唯诺诺,不予置评。甲苦心营造的乐园,可能是乙受苦的囹圄。这道理,浅显得我不愿白费唇舌。
之后,我做了母亲,老大、老二、老三相继出世,而我,依然坚守工作的岗位。在教育孩子上,我坚持着某些重要的原则,我刻意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快乐地成长,孩子是泥,我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模子,只要能够成形,是方是圆、是长是扁,随他们。
我那姻亲不同,她要她的女儿是不方不圆不长不扁、恰恰好的那种十全十美型。她放弃专业,改行当“雕塑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会弹琴、会跳舞、能绘画、能游泳、兼通三语、精通电脑的完美形象,但是,她忘了放入一个最重要的元素:细腻的爱心。
这少女,明明白白的是一只不快乐的蛹。她的母亲是丝,长年长日紧紧地缠她。
可以预见,这蛹,一旦化蝶,将会飞得远远的,永不回头,永不。
仅此一次
广州日报
23-10-2016
仅此一次
尤今
非常喜欢吃某个摊子的鱼丸面。鱼丸弹性够、鱼味浓;面条清爽适口、不粘不腻,两者配搭得天衣无缝,百吃不厌。最近,再去光顾时,千不该万不该,居然让我看到了摊主一个令人极端恶心的小动作。他当时身着短裤,小腿上那一大片红红的痱子清晰可见,也许是奇痒难当,他伸手去搔,搔了好几秒后,居然便“赤手空拳”地去抓那肥白可爱的鱼丸。
我差一点昏了过去。
从此,罢吃。
好友知悉,笑道:“也许,他就失误这么一次,你怎么就轻易地判他死刑了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古训不是早已有之?”
其实,许多大错铸成,正因为人们小觑了这仅仅的一次。人人都抱着侥幸的心理,嘿,才一次罢了,怎么会那么巧被撞见、被查到、被发现、被抓着、被逮住呢?偷食禁果的、偷泅赌海的、偷试毒品的、偷窃东西的,通通都以同样的心理来为自己壮胆。
结果,仅仅一次,便成了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伤痕。他们哀哀悲叹:“为什么我那么倒霉呢?”
实际上,那“仅仅的一次”,只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幸运过关,这个“第一次”,可能便是以后“无数次”的“滥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