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5

谢谢苏东坡

胸怀大志的人读书,可以在书中寻到“黄金屋”、可以在书中寻到“颜如玉”,

自得其乐的我呢,却在诗里寻到了“好菜肴”。

谢谢苏东坡,在“食猪肉诗”里,教会了我炊煮“风华绝代”的东坡肉。用文火煮上一个时辰的东坡肉,肥的部分丰腴而不油腻,像热力四射的太阳;瘦的部分呢,酥软而不干硬,像温润柔美的月亮。结结实实地把一公斤太阳和月亮吃得个精精光光,嘿嘿,那种不顾一切的放肆、那种尽情享受的放纵,美满、完满、圆满。

附苏东坡“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汪国真

十分震惊。

当中国文友通过微信告诉我,汪国真于4月26日因患肝癌逝世,我说:我不相信。

但是,竟是真的。

去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召开,吉狄马加、陈若曦、严歌苓、汪国真、刘斯奋和我,接受邀请在开幕日的论坛上发表演讲。

那是我第一次和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晤面,当时,他在台上侃侃而谈诗与人生,精神奕奕,并无半点病容。

万万难以料及,第一次的晤面,竟也是最后一次。

他仅仅活了59 岁,但是,这位写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等等名句的诗人,留给世界的,却不止是背影……

附:汪国真代表作《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奶油糖

【奶油糖】

推广阅读与写作的《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又在爱书人的引颈期盼中莅临了。

从主题《读乐乐 .  众乐乐》中,当知道阅读是和快乐紧紧挂钩的。

睿智的家长和敬业的老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将书籍化成孩子精神世界里五彩缤纷的“糖果”,让孩子自小吃上瘾,那么,我可以保证,这孩子的一生,就是一块舔之不尽的奶油糖,甜、富足、丰盈、厚实、无憾。

 

真实的笑话

【真实的笑话】

用过晚餐后,突然接到好友发来的短信,还有,两张照片。

一读,笑得飙泪。

短信如此写道:

“呜呜,大事不好啦!今天下午三点,我吩咐佣人把罐头鲍鱼放进锅里煮上三个小时,打算傍晚六点大快朵颐。六点整,儿子催我快去准备鲍鱼面当晚餐,我一掀开锅盖,整个人懵了,哎呀,我的鲍鱼,一丝不挂地在躺在锅里,已被足足煮了三个小时!”原来佣人按照“常理”推断,把罐头打开,将肥硕的鲍鱼直接倒进锅里的沸水中,摧残蹂躏长达三小时! 好友直捶心肝地说:“以后,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呀!”她秉性幽默的丈夫则另有心得:“与常理逆道而行的事,一定要自己动手,否则别人肯定会一板一眼地遵循常理去做。”

说真的,自己的双手,永远是最可靠的。

 

8f2f085373b87c4f07e8b0f7cce86933 c470f784b6e0382491917667dec310b0

 

让信心长出翅膀

对于资质良好而又勤学不倦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够为她们的信心插上美丽的翅膀,长足的进步,指日可待。

每一年为南洋女中的莘莘学子开设文学创作训练班,我心里都涌满了喜悦。因为她们上课时有着心无旁骛的专注力、举一反三的领悟力、触类旁通的理解力,因而往往能够学以致用,化理论为实践。

现在,初级四堂《快乐创作班》已于 4 月中旬结束了。

我在班上表扬了表现突出的学生,当她们用充满了感情的声音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创作时,我清晰地听到她们的信心“噗嗤、噗嗤”地长出了美丽的翅膀……

 

奢简相糅的晚餐

家人各有约会出门了。一人在家,既不想耗时于炊事,又不愿亏待自家胃囊。于是,想出了一个小花样。煮了一包快熟面,开了一罐优质鲍鱼。把大如巴掌的鲍鱼放在热气腾腾的面条上,美滋滋地吃得连头发都沾满了笑意。

说起来,我的人生哲学,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而已:

“工作时倾尽全力,自宠时不遗余力。”

居家安静地享受一顿奢简相糅的晚餐,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欢喜吧!

(分享小秘诀:罐头鲍鱼在开启之前,放在锅里用文火煮上两三个小时,之后,打开来吃,鲍鱼会变得特别柔嫩可口。)

 

工欲善其事

我常常需要用订书机(Staple),钉文稿、钉学生作业、钉教材,薄者寥寥几页、厚者多达10余页。我的订书机,时常不清不楚地咬住纸张不放,用力一扯,纸张的一角便被撕碎了;行事一向力求完美的我,只好重印、重订,心情十分沮丧。

那天,闲来无事,到文具店去逛,哎哟,大开眼界哪!原来简单不过的订书机,居然有多达20余种类别,价格也有天渊之别——便宜者几毛钱、昂贵者20余元,使用起来当然也有霄壤之异了!

订书机来自东南西北不同的国度。试用了最贵的那种,只轻轻一按,厚达20 多页的文件便牢牢紧钉,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一分钱、一分货,又一明证。然而,制造者那种精益求益、力求完善的研究精神,也抹杀不了。

这个轻巧稳扎的订书机,是日本制造的。

买了一大一小两个,高兴地知道,从此在钉文件、钉文稿时,可以和纠缠不清的麻烦诀别了。

把笑声镶嵌于课室

承淡马锡初级学院(中学部)主任潘家福老师邀请,为该校中四班的学生上了一堂为时两个小时的创作入门课,讲述记叙文的创作。

我把许多原本深奥难懂的创作理论化为轻松幽默的生活故事,学生乐不可支,在笑得前俯后仰的当儿,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丰富的创作素材就近在眼前、就近在身边。实际上,只要莘莘学子了解了“生活即创作、创作即生活”的道理,写作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拿起笔杆,更不再是令人皱眉的苦差。

看看今天由辛淑翰老师在班上所拍摄的现场照片,大家是不是也能感染到一点上课的快乐氛围呢?

多年汲汲于教学,一直坚持:快乐的笑声,是课室的不可缺乏的“维他命”、也是学习强大的驱策力。

 

向当年的抗日先辈致敬

以下,是章良我先生对《父亲与我》一书及抗日志士所写的一篇深入的评论。

向当年的抗日先辈致敬

10-04-2015 联合早报

章良我

今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纪念,也是前马来亚人民,连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师,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70周年纪念。3月15日,本地作家尤今推出新作《父亲与我——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在这本与她惯常撰写的著作有所不同的新著中,尤今收录了她父亲谭显炎生前撰写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以及她自己撰写的《父亲与我》。

20年前,为纪念世界和平50周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和平的代价》的合集,该书后来一版、再版、三版发行。该文集就收有谭显炎先生的回忆录。尽管那是从当初谭老先生于1953年,在他自己出版发行的报纸上连载过的10万多字的原文,浓缩到2万余字的缩写本,但是其质朴的语言、坦诚的描述,还是勾勒了一幅当年马来亚人民同心协力,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他人、糟践生灵之暴行的图景。

在谭老先生的笔下,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东南亚联军总部136部队的矫健身影,也能够看到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神秘行踪;既能详细了解林谋盛烈士的英勇事迹,也能一瞥人民抗日军首领之一、前马来亚共产党领袖陈平的骁勇和智慧。

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整理出版这本新书的尤今,在接受《联合早报》的访谈时说:“父亲的回忆录,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历史的,是公众记忆库里的瑰宝。”“ 写《父亲与我》,是抛砖引玉之举,希望其他136部队成员的后代,也能将他们父辈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写出来。这些有血有泪的真实故事,是国民教育极好的素材。它们不但可以帮助下一代了解先辈英勇的抗敌史实,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不曾经过战火蹂躏的年轻一代具体而切实地了解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其实,初版成书于20年前的《和平的代价》一书,就汇编了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回忆文章,除了谭老先生的长文之外,还有其他数篇回忆136部队战时业绩的回忆文字,另外还有弥足珍贵的关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英国殖民政府联手抗日、关于包括大批文化人在内的由星马抗日志士组成的“民族先锋队”、关于马来军团以及星华义勇军浴血抗战的文字。

当时的新华社会以及马来亚社会,在德高望重的怡和轩领袖陈嘉庚的领导下,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成立“星华筹赈会”(全名为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到1938年厦门被日军攻陷后,半年之内组织成立“南侨总会”(全名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直到1941年底日军大举攻陷马来半岛隔海对新加坡虎视眈眈之际,成立的星洲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前后四年有余,在反法西斯侵略、保家卫岛的正义事业中,谱写了可歌可泣、光辉灿烂的一页。

正如在1997年6月21日《和平的代价》一书英文版发布会上发表演讲的、时任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所言:“五十年前,新加坡人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新加坡人……经过了许多年,新加坡人才认真地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身为国民,我们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大家对过去的共同记忆和对未来的共同展望;……倘若我们无法将这些记忆传给下一代,我们便玩完了。因为,没有了这些记忆,我们的下一代就无法拥有战斗的精神而继续生活下去。”

“新加坡人永远不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惨痛经验。我们每年应该在更多历史遗迹中竖立标志,并访问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人士,将他们如何在战争中活下来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日本的极端右翼分子希望忘记这场战争,企图掩盖当年日本皇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站在新加坡人的立场,我们是绝对不能忘记的。”

感谢尤今把她父亲的回忆录重新整理出版。谭老先生是广大新马老一辈人民的代表,他的一生及人生信念,都在在告诉后人,追求正义美好目标,反抗邪恶残暴势力,是超越狭小的个人利益、超越党派、人性向善的践行。

谨以此文向谭老先生同一辈的活着的和往生者,致以崇高的敬礼。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抗日志士,他们有更完整的人生。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收获快乐的心情

每次到受邀学校去开设文学创作训班,我总拉着一个轻便的行李箱。

旅行箱里,放了好几十本崭新的《源》杂志。这是我每堂课送给学生的精神粮食。

《源》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的一本内容扎实而装潢精美的杂志,具有强烈的新加坡风味,集本地历史、地理、文学、风俗、名胜、掌故、政治、史实等等于一炉。现在的学生阅读量不足,送这本杂志给他们,正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憾。

学校老师看到拖着行李箱的我,调侃地说:“嗳,去旅行啊?”我欢欢喜喜地答道:“是啊,我带学生到文学的国度去旅行。”

当我带学生翱翔于魅力无穷的文学国度时,他们暂时从考试的桎梏里释放出来、暂时摆脱了功课沉重的负荷;在班上那一双双发亮的眸子中,我像个丰收的农夫,得意地收获着学生快乐的心情……IMG_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