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章良我先生对《父亲与我》一书及抗日志士所写的一篇深入的评论。
向当年的抗日先辈致敬
10-04-2015 联合早报
章良我
今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纪念,也是前马来亚人民,连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师,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70周年纪念。3月15日,本地作家尤今推出新作《父亲与我——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在这本与她惯常撰写的著作有所不同的新著中,尤今收录了她父亲谭显炎生前撰写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以及她自己撰写的《父亲与我》。
20年前,为纪念世界和平50周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和平的代价》的合集,该书后来一版、再版、三版发行。该文集就收有谭显炎先生的回忆录。尽管那是从当初谭老先生于1953年,在他自己出版发行的报纸上连载过的10万多字的原文,浓缩到2万余字的缩写本,但是其质朴的语言、坦诚的描述,还是勾勒了一幅当年马来亚人民同心协力,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他人、糟践生灵之暴行的图景。
在谭老先生的笔下,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东南亚联军总部136部队的矫健身影,也能够看到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神秘行踪;既能详细了解林谋盛烈士的英勇事迹,也能一瞥人民抗日军首领之一、前马来亚共产党领袖陈平的骁勇和智慧。
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整理出版这本新书的尤今,在接受《联合早报》的访谈时说:“父亲的回忆录,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历史的,是公众记忆库里的瑰宝。”“ 写《父亲与我》,是抛砖引玉之举,希望其他136部队成员的后代,也能将他们父辈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写出来。这些有血有泪的真实故事,是国民教育极好的素材。它们不但可以帮助下一代了解先辈英勇的抗敌史实,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不曾经过战火蹂躏的年轻一代具体而切实地了解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其实,初版成书于20年前的《和平的代价》一书,就汇编了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回忆文章,除了谭老先生的长文之外,还有其他数篇回忆136部队战时业绩的回忆文字,另外还有弥足珍贵的关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英国殖民政府联手抗日、关于包括大批文化人在内的由星马抗日志士组成的“民族先锋队”、关于马来军团以及星华义勇军浴血抗战的文字。
当时的新华社会以及马来亚社会,在德高望重的怡和轩领袖陈嘉庚的领导下,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成立“星华筹赈会”(全名为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到1938年厦门被日军攻陷后,半年之内组织成立“南侨总会”(全名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直到1941年底日军大举攻陷马来半岛隔海对新加坡虎视眈眈之际,成立的星洲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前后四年有余,在反法西斯侵略、保家卫岛的正义事业中,谱写了可歌可泣、光辉灿烂的一页。
正如在1997年6月21日《和平的代价》一书英文版发布会上发表演讲的、时任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所言:“五十年前,新加坡人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新加坡人……经过了许多年,新加坡人才认真地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身为国民,我们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大家对过去的共同记忆和对未来的共同展望;……倘若我们无法将这些记忆传给下一代,我们便玩完了。因为,没有了这些记忆,我们的下一代就无法拥有战斗的精神而继续生活下去。”
“新加坡人永远不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惨痛经验。我们每年应该在更多历史遗迹中竖立标志,并访问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人士,将他们如何在战争中活下来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日本的极端右翼分子希望忘记这场战争,企图掩盖当年日本皇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站在新加坡人的立场,我们是绝对不能忘记的。”
感谢尤今把她父亲的回忆录重新整理出版。谭老先生是广大新马老一辈人民的代表,他的一生及人生信念,都在在告诉后人,追求正义美好目标,反抗邪恶残暴势力,是超越狭小的个人利益、超越党派、人性向善的践行。
谨以此文向谭老先生同一辈的活着的和往生者,致以崇高的敬礼。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抗日志士,他们有更完整的人生。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