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在绍兴

郑休白

来源:《绍兴日报》

18-12-2006

 虽波澜不惊却温馨可人,虽平淡冲和却智慧闪烁,尤今的外表一如她的散文——平易近人,和蔼机智。

无拘无束般的朗声大笑,淙淙溪流般的款款细语,尤今的个性一如她的散文——既随意,又细微;既轻松,又清凌。

彬彬有礼,率真谦和,尤今的为人一如她的散文——不故弄玄虚,无华而不实。

尤今很平常,就像你身边的一个朋友,就像一个简装出行的大家闺秀;尤今很机敏,就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记,就像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她就是九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刮起一阵“尤今旋风”的当红作家?她就是读者甘愿排几个小时的队得到她一个签名的新加坡作家?是的,她就是尤今。

她的真诚微笑,她的大家风度都告诉我,她是一个内涵丰富且独具人格魅力的女人。

第一次到绍兴,一切都觉得那么新鲜。“走着走着,总突然冒出一条小河,盈盈的,勾住了你的目光。是这样吗?……”一走上那座通向沈园的石桥,尤今忽然睁大眼睛对我说。惊异与顿悟写满了那双美丽如弯月的眼睛。

品味兰亭的优雅,咀嚼沈园的伤感,仰望府山的雄伟,细察青藤的清幽……每到一个景点,尤今总是看得十分细致,唯恐漏掉一个角落。还时不时让陪在身边的丈夫拍照留念。“绍兴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你看,这么多名人,这么密集地同居在一个地方,全国谁能与之相比!你们绍兴人真是有福气啊!”

到过80多个国家,出过118部著作的尤今,对绍兴的认识一是源于鲁迅和陆游,二是源于黄酒。她说,她非常敬仰鲁迅,也很爱喝绍兴黄酒。那次他们夫妻俩到台湾,第一次喝到绍兴黄酒,就忘不了那种独特的味了,于是就想到绍兴来看看。原以为绍兴只是鲁迅、陆游的故乡,黄酒的出产地而已,想不到绍兴竟是一个出过这么多名人的城市。

我告诉尤今,绍兴还有一条“唐诗之路”,据考证,唐代有300多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尤今听了,惊得“哇”地大叫一声。后来才从她送给我的那本《文字就是生命》的书里了解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这些曾在绍兴“唐诗之路”上留下深深足迹的大诗人,都无一例外是她的“闺中密友”。当年她发狂地读绝句、律诗,“如一个嗜酒的人,非常‘幸运’地跌进了一个存放美酒的地窖,地窖中一行一行排列着的,全都是以唐诗为酵母而酿成的文字美酒”。也正是这磨刀石一般的唐诗,把她的笔锋磨得尖锐而锋利,使她笔尖流出来的文字变得瘦削而精神。

只是,时间太紧,要看的景点太多,“唐诗之路她只好忍痛割爱,留待下次再踏访了。

尤今来绍兴,最大的愿望是看鲁迅故里。尤今很喜欢鲁迅,觉得鲁迅的文章内涵丰富,深刻耐读:“那个辣味,读起来,特别过瘾!”她说,新加坡的高中教材也选入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但学生反映,鲁迅的文章很艰涩难懂。“作为绍兴的鲁迅研究者,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普及鲁迅文化的重任。”她对鲁迅迅纪念馆副馆长徐东波说。

面对百草园的泥墙根,三味书屋的“早”字,尤今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太多的惊喜写在她的脸上,太多的深思刻在她的眼中。我坚信,当她回到新加坡,再次站在先驱初级学院的讲台上讲鲁迅时,一定会给学生讲一讲绍兴的鲁迅故里。

边看边思索,每到一地,尤今总有许多问题要问。小至名人生卒年月,大至景区投资发展前景,我想这也许是做过记者的她的一种职业习惯。

“为什么,我们到上海、杭州旅游社都没有人提到绍兴呢。在我眼里,杭州的魅力无法与绍兴相比,但为什么到浙江来的游客,首选的总是杭州,而不是绍兴呢?”当她把这些问题端给绍兴市旅游局局长杨大明时,一脸的疑惑。杨大明从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特色、游客心理等三个方面作了回答,尤今才释然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那么绍兴怎样打出自已的特色产品以吸引游客呢?”

杨大明答:“绍兴以一个以人文旅游见长的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当代的旅游发展趋势是从单一的观光到寓观光与休闲于一体。所以我们接下去要做三篇文章:文化休闲,水上休闲,乡村休闲。”听到这里,尤今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

在鲁迅故里,在秋瑾故居,在戒珠寺,尤今撩起一个个惊喜,卸下一个个疑问。多年的追思与梦想都在顷刻间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她豪情万丈,幽思绵长。拍不完的景,抒不完的情。

在所有的景点中,尤今的最爱是兰亭。她这样评价兰亭:“感觉特别好!走在茂林修竹间,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无处不在的墨宝,这真是一种至极的享受!”

一到兰亭,尤今就迫不及待地问:“王羲之的墨池在哪里?据说,王羲之写字的灵感,来自于鹅,是这样吗?”

这时正好几只大白鹅从对岸游过来,迎着尤今嘎嘎地叫。陪伴一侧的兰亭风景区副主任喻革良说,这是它们在欢迎你呢!站在岸边的尤今喜得合不弄嘴,一会儿拿谷喂鹅们,一会儿蹲下身与鹅们合影。那兴奋,简直就像一个邻家的小女孩。

一脚跨进喻革良办公室,尤今的双眼就放光了,她一眼看到了那幅挂在墙上的《兰亭序》,痴痴的目光在上面流连忘返,口里则不断地惊叹着:“真是稀世珍品啊!”

“缕缕书香绕梁,满目修竹映窗,坐在这样的屋子里,感受兰亭的清幽,与书法家谈论书艺,真是一件赏心乐事。”事后她对我说。

在“墨华堂”里欣赏一件件传世墨宝;在羲之像前合影留念;在流觞曲水边追忆当年的“风雅”,尤今恨不得再生出两条腿,两双眼睛,走遍兰亭每个角落,把兰亭看个底朝天。临走时,她笑着问喻革良:“明年我还想来,你肯收我这个徒弟吗?”

如果说对兰亭的痴迷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对沈园的感触是因为那首《钗头凤》,对青藤书屋的留恋是因为那株虬盘的青藤,对秋瑾故居的仰慕是因为秋瑾的伟大,那么对名贤馆的惊叹则是出于对绍兴名人文化的敬钦。

走上那个藏在山洞里的电梯,看到两边名贤头像如星星般闪烁,尤今赞不绝口:“这个设计太奇妙了!它像一个历史隧道,几千年的绍兴文化全浓缩在里面了。”

听了名贤馆负责人徐智麟的介绍,她更是惊得目瞠口呆:“哇,97位名贤,61位两院院士!绍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啊!”临走前,她在名贤馆的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翔实全面的资料,缤纷多彩的呈现。绍兴名贤馆是世人的典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Go Back